028-85470849 85470885 85470900 85470765
现场教学
首页 / 现场教学 / 城乡融合 / 三圣花乡
三圣花乡
发布时间:2018-10-24    浏览次数:14253

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素有“花乡”美誉的三圣街道办事处。当地的居民栽种花卉的历史和传统非常悠久,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2003年以来,锦江区按照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坚持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模式。景区由“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荷塘月色”、“东篱菊园”五个主题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花卉种植面积4500余亩,涉及居民3840户、18040人,建筑风格以“川西民居”为主。景区内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既有星级酒店、超市、绿色网吧、旅游纪念品商店、盲道设施、农家乐等,又有“梅花知识长廊”、“古桩蜡梅盆景园”、“吟荷廊”、“咏梅诗壁”等人文景观,也有“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蓝顶艺术中心”、“摄影基地”、“雕塑村”、“画家村”、“虎标行”等氛围浓郁的艺术创意产业基地;还有“成都国际赛车场”、“高威体育公园”、“白鹭湾湿地”等运动休闲设施;有“成都三圣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成都传化”、“兰花博览园”等高档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三圣花乡景区先后被建设部、国家旅游总局、文化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授予“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森林公园”等荣誉称号。

统筹城乡发展的四大基础工程

2007年,实施撤乡建街道、拆村建居后,按照“大统筹、大集中、大流转”的工作思路,锦江区在景区核心区和非核心区,通过明晰农村产权,改革过去农村产权不清晰的情况;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改革过去农村生产要素不流动的状况;通过完善基层治理,改革过去农村基层组织职责不清,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状况;通过大力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农村经济组织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纵深推进了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对景区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提升和发展。

(一)改革农村产权制度

2007年,全面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来,锦江区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抓好宣传发动,严格操作规程。通过对锦江“198”范围农村土地房屋的颁证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了明晰完整的产权,明确其产权收益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维护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在此基础上,2008年率先成立农村土地房屋交易服务中心,推动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二次流转,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二)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采取“一撤、二分离、三强化”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机制。 “一撤”:撤销村组建制,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居委会;“二分离”:剥离原村委会行使的经营管理职能,对传统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政企分离、政社分离;“三强化”: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作用,强化社会组织的自我服务作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会)及其工作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为补充、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新格局。

(三)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发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落实涉农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民主管理、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五大机制,实现“供给机制完善、民主程序规范、保障措施到位、社会参与广泛、居民群众受益、城乡共同发展”目标。一是社区办公、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二是全辖区医疗卫生、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健全。三是严格程序和审核社区公共服务配套20万补助资金使用。

(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通过“拆院并院、土地整理”,加大集中居住区农户宅基地、房屋置换工作力度,打破农村土地的村组界限,大力推进土地二次流转,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区域农民集中居住,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目前,已完成“198”区域16968亩农用地和2417亩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2宗23亩集体建设用地实现了公开挂牌转让,迈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的第一步。一是大力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简称“拆院并院”)。项目涉及辖区6个社区149户农户共590人,宅基地面积114.48亩;企业57家,面积284.03亩,整理、复垦面积达425.5亩。二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自主置换方式进行土地的规模整理。三是建设农民集中安置新型社区,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居住环境。

乡村休闲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村

锦江区三圣乡地处城市通风口绿地,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土质系龙泉山脉酸性膨胀土,过去是“土地不多人人种,即使丰产不丰收”。三圣乡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充分发挥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红砂村花卉种植销售,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带动了“五朵金花”核心区及核心区外的发展,打造了观光农业特色景区“花乡农居”;依托幸福村梅花种植传统,以梅为主题,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打造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四大梅花基地“幸福梅林”;依托江家堰村绿色蔬菜品牌,通过城市居民与菜地农户认种代种结对方式,发展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体验式观光农业,打造了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江家菜地”;依托万福村近千亩莲藕形成的风景线,利用荒坡美景打造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画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万福风光画意村,打造了以艺术创作为主体的“荷塘月色”;依托驸马村菊花种植,形成四季菊园景观,以菊造景,形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打造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相互交融的“东篱菊园”。通过准确定位,错位发展,“五朵金花”竞相开放,三圣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

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改造农房,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造,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欧式建筑群,成了一道道风景线。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为标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共享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新增农村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光纤。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成村级卫生服务中心。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通过举办“花卉时节”、“梅花节”、“菊花季节”、“荷花开了”等活动吸引客人,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五是土地开发集约化。对土地整理、农房置换、农民集中居住、土地规模使用,充分利用荒山、沟渠等闲置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政策配套,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一是为确保农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失地、不失得、不失权,锦江区制订了《关于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我区农村劳动土地流转的意见》、《三圣花乡招商引资办法》等文件,鼓励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和发展特色农业,锦江区从一开始就对农家乐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农家乐健康发展,并且严格按照《成都市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评出了一、二、三、四、五星级的农家乐,如今,景区内共有星级农家乐125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26家,二星级农家乐65家,一星级农家乐32家。同时,还聘请有关专家对农家乐进行现场指导,对服务员进行业务培训,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是在农家乐的数量和规模发展到一程度时,三圣乡利用“激情红砂之夜”、“花卉时节”、“浪漫季节·梅林消夏之夜”和梅花节、菊花节、荷花节等大型活动,宣传景区,为农家乐的经营聚集人气。为进一步提高农家乐餐饮业的服务水平和档次,由村党支部牵头,协调成立了小盆花协会、餐饮联合会,组织协会会员到一些市内的锦江宾馆、岷山饭店和省外的杭州、上海等档次较高的酒店、茶楼考察,学习取经,提升经营档次。目前,已有100余家农户加入了协会。三是为保持景区可持续发展,三圣乡从景区长远规划入手分别组建了景区管理办公室和景公管理公司,主要负责景区日常接待和物业管理、旅游产业开发,帮助农家乐进行市场化运作,规范其经营活动,确定行业从业、服务标准,对从事经营的农家、公司从店招到价格、从设施到厨卫进行统一规范,既提升了景区农家乐的经营水平,又保证了农家乐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锦江区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促进传统农业向以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使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五朵金花”被评为全国首个乡村旅游AAAA级风景旅游区。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通过打造“荷塘月色画意村”、引进蓝顶艺术中心、“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吸引绘画、摄影、雕刻等艺术家扎根乡村,使“五朵金花”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三是以项目促进发展。通过引进成都传化、上海大地等花卉企业,围绕高店子花卉市场的改造提升,积极发展种苗组培室、设施化栽培和“飞地农业”,实现区域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促进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四是以旅游致富农民。鼓励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旅游项目,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功能,满足了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五是以市场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类资本广泛参与“五朵金花”的打造和提升,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打造“五朵金花”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引导投入、吸引社会资金介入和集体资产参与三个渠道。

生态旅游与休闲城市发展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坚定不移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一)花乡农居

花乡农居是锦江区2003年最早形成的一朵“金花”,以红砂村为主,辐射曾家坡村、陈家堰村,面积3532亩。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并依托花卉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带动了“五朵金花”核心区及核心区外的发展。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幸福梅林

幸福梅林主要涉及幸福村,由微水治旱湖和梅林构成。梅林以梅花种植为主,面积2155亩,栽植梅树20余万株,品种达到200多个,已跻身全国四大梅林之一。幸福梅林以梅为主题,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项目,并以品牌提升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为落脚点,充分利用幸福梅林现有资源,不断完善片区景点建设,丰富内涵,解决更大范围的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被省文明委评为省级文明示范村。

(三)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位于三圣街道办事处万福村,规划面积为1074亩,涉及3个社,346户农户,1211人。万福村村民以种植莲藕和花卉为主,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规划,集中打造已形成近1000余亩的荷花种植面积。借助人们爱莲、赏荷的喜好,依托万福村农民自发种植的数百亩莲藕形成的风景线和当地原生态植被好、空气清新等特点,利用荒坡美景打造环境,并与区域内的收获季节·赏画廊、精品观赏荷塘、莲花广场和乡村天空相互借景,形成荷塘月色独特的生态、人文景观,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画家来此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万福风光·画意村。

(四)东篱菊园

东篱菊园地处驸马村,位于三圣街道南部,东临红砂村花乡农居,南接荷塘月色,北接幸福梅林,西临江家菜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花卉种植环境,面积约3000余亩,现有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主要栽种四季菊花,形成四季菊园景观,以菊造景,形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依托周边水系资源形成水系景观,围绕生态水系新建川西民居仿古院落,部分民房改造成院落式工坊;深度发掘民俗工艺品资源,引入剪纸、年画、漆器等特色民俗工艺品艺人、工匠现场制作、展示和经营;统一规划和实施景观道路建设,构建特色“工坊艺术村”;引导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和与特色工坊相关的加工产业,实现农户可持续增收。

(五)江家菜地

江家菜地辐射大安桥村和驸马村、幸福村部分区域,面积约5000余亩。主要以江家绿色蔬菜品牌为依托,通过都市人与菜地农户签订代种协议结对,让城里人体验农事,分享丰收的喜悦同时,促进城乡观念相互碰撞和协调发展。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蔬菜产业链,以及把全国乡村旅游主会场设在江家菜地,修建乡村酒店,发展休闲体验式乡村旅游产业,鼓励农户从事客栈、乡村休闲旅店经营,促进了农民多渠道就业、多元化增收。

未标题-1_编辑_编辑_编辑_编辑_编辑.jpg

1、江家菜地的科普活动。

2、荷塘月色。

3、东篱菊园。

4、幸福梅林。

 


返回列表页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区

邮编:610064

访问人次:21075130